制造型企业的困惑与思考

栏目:论坛 发布时间:2015-10-28

制造型企业的困惑与思考

 

制造型企业履步维艰,市场疲软,资本链断裂,产品同质化严重,放在中国这个经济篮筐里可谓奄奄一息。  

今天的中国经济就是管制经济,就是政府办市场。甚至政府不仅是市场的主体,而且是市场的主宰者。

中国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管制,行使管制权力就是层层审批、事先审批。痛苦程度可用“一部血泪史”来形容都也不为过。据统计一个房地产企业从买地到竣工,再到房主领到房产证,其间程序烦琐让人难以置信,要盖110 多个公章,征收157 种税费。而每一个公章背后都是一次次公权力的交锋,一次次权钱的交易及滋生腐败机率的飙高。

李克强总理说,简政放权是预防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,也是解放市场、激发经济活力的基本之策。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虽然已经取消或者下放了416项审批权,但与严峻的现实相比较还远远不够,不打破这些形形色色多如牛毛的审批枷锁,中国制造业就不可能走出今日的萧条,什么创新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类的话也就沦为空话,腐败也只会愈演愈烈。

为何所有市场化,国家都立重法预防和惩治垄断呢?原因无非一是垄断会形成产品的高价,推动通货膨胀;二是垄断阻碍创新,抑制产业发展;三是垄断愚弄和压迫消费者,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更好的服务。垄断是企业的天然属性,本无可厚非。今日中国的垄断归纳至少一是政府垄断,以土地为主;二是国企垄断,以基础设施、资源能源、通信和出版传媒等为主;三是官商勾结形成的垄断,以服务业为主;四是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,各个行业都有。前两者垄断,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要求,想必会逐渐破解。第四种垄断,恐怕中国目前还没什么破解之道,因为我们距离那个阶段还很远,最令人发指的则是官商勾结形成的第三种垄断,例如出租车行业、大型食品批发市场等。这些垄断,已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。

制造型企业税负之高,是有目共睹的现实。其带来的恶果一是抑制投资;二是推高物价,助推通胀;三是与高物价连带的抑制消费。根据福布斯公布的“税负痛苦指数”,中国排名仅次于法国,但我们的福利水平能和法国比吗?计划经济时代,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,税负高、福利也高,这还可以理解。但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,还是那么高的税负,却没有相应的福利就不正常了。

贷款难,利率高,是目前套在制造型企业脖子上的又一枷锁。我们超发了那么多的货币,而银行却还在闹钱荒,那么“钱去哪了”?据观察,中国本身是不差钱也不缺钱的,这些钱都去国企、地方政府、影子银行那里了。最后到企业借款利率会越来越高,从而加速滞胀的到来。

纵观美国、日本和欧盟的利率,都没有超过1%,都以制造业复苏为前提,紧跟着服务业复苏,其金融业,包括股市等资本市场,自然是高歌猛进。

我们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“既入不了厅堂,也进不了厨房”,他们高不成,低不就,企业也无法直接受用。我们的技工学校仍未能纳入教育系统,且不承认其学历,政府不拨经费,全凭学生自掏腰包。而德国16~19 岁的人中70% 选择接受企业办的各种职业教育,包括机床操控、汽车维修、船舶驾驶、烹饪、首饰加工等。其实对于那些所谓的三本大学,绝大多数都可以鼓励他们转为职业技术学院,全部卖给或者交给民营企业去运营,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清楚自己需要何种人才。

据查,现有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成百上千个,什么护士证、教师证、货运资格证、计算机资格证等,每个资格证里面又分为好几个等级。没资格不能上岗,每年还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。某行业资格考试报名费和考试费用200 元,每年需要培训50 多学时,学费为1500 元,而且学习都是占用上班时间。为此社会负担,特别来自政府权力的事业单位、各类群众组织、各类官办的种种考试、培训所产生的负担,企业更难已承受。

央视每年的“3•15”晚会,已成了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各种题材的假货曝光,也算是中国特色。甚至“3•15”晚会本身也是“假货”,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借此敛财20 多亿元,假货横行,已经突破了商业伦理的底线。

假货泛滥对制造型企业的害处第一,会增加企业的成本,第二,投资回收期延长,势必造成产品价格的上涨;第三,企业投资研发新产品的动力会降低。

不说世界级的大企业,就说欧美那些中小企业在研发产品时,首先考虑的是面向全球市场。一部电影、一部动漫甚至一本书的打造,面向的都是全球市场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和视野?我们国内的企业呢,有这样的视野和能力吗?面向单一的国内市场,你的价格能不高吗?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,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之外,我们政府的一些制度和做法也不给力,等于给企业套上了一个国际化的枷锁。

我们现在大谈依法治国,不禁要问,法律错了怎么办?现在设立上海自贸区和取消、下放审批权,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障碍。一部针对企业的法律,如果本身就是错误的,或者违反市场基本精神的,那就会变成束缚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枷锁。我们的政府首脑和发改委近期不断强调,对公权力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,对私领域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,但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央精神的法律法规,以及那些地方性规章、法规怎么办?如果不做系统清理,就无法从法律精神层面实现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和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,改革的红利也就不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。其结果,不但是没有改革,而且很可能是最坏的改革。企业和企业家就很可能沦为最弱势的群体,我们国家和民族最悲哀的时刻就会到来。

这些束缚制造型企业发展的枷锁,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血淋淋的事实。这些枷锁,从企业层面看,必然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,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的长期发展。